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教研热线 > 正文

安庆市第25届高中语文教研会材料

作者:佚名 时间:2014-05-08 来源:本站原创

岳西县汤池中学语文组  储西保

42425日,安庆市第25届高中语文教研会在安徽枞阳中学召开。会议由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陈信怀老师主持。八县一市的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和各校高三语文老师代表百余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

424下午2点在安徽枞阳中学报告厅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陈信怀老师主持开幕式,枞阳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施银龙简介了枞阳县的2013年高考成果,枞阳中学副校长鲍官华简介安徽枞阳中学的去年高考成绩和今年的分析备考方略。

之后由安徽枞阳中学高三备课组提供了两节二轮复习的研讨课:一是由汪秋霞老师执教的古诗文阅读鉴赏“披文以入情——古诗鉴赏第一步”,一是由何玉盟老师执教的语言文字应用“语言表达得体”。研讨课后有7位老师登台评点。他们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两节课的亮点,也坦诚地交流了复习课的心得体会,并就二轮复习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25上午在安徽枞阳中学报告厅先后进行了两个讲座。一是宿松县程集中学江金勇老师解读了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他的讲座的题目是《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安徽省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探寻》。江老师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注意了文体特征,具有了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题目设置从易到难,相互勾联,构成文本的基本框架”;二是怀宁县秀山中学夏江杰老师解读了高考作文备考策略。他的讲座的题目是《2014高考二轮复习作文备考之我见》。夏老师从“新题猜想”“素材积累”“训练重点”“训练方式”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讲座给了与会者很大的启发。

最后陈信怀老师作了“2014年安庆二模语文卷分析报告”。陈老师从安庆“二模”语文试题设计说明、答题情况及评分标准说明、语文科后期备考建议三个大方面,以简明的语言,详细的数据,科学的前瞻,和与会者交流今年的语文备考方向和注意事项。

 

12014高考二轮复习作文备考之我见

怀宁县秀山中学  夏江杰

首先说明一下,我的发言基于以下前提:一是语文,大家非常清楚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投入,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课堂解决问题;二是二轮,二轮复习应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所侧重;三是考场,应试作文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如果有理想主义者批评我谬种流传,误导学生,我只能笑着接受;四是普通,我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对于高考作文的期待值是基准分,至于名校,叫花子不敢想象皇宫的生活。

不敢命名为“备考策略”,我只是作为一线老师的代表,向大家汇报一下自己作文备考的想法和做法,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指正。

一、新题猜想

这个时候谈作文备考,就不能回避对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猜想。

两点共识:

一是新材料作文,二是哲理思辨。

从全国范围看,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201117套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占9题;201217套题,新材料作文占16题;201318套题,新材料作文占17题,只有天津卷是半命题作文,并且采用的还是材料加作文的形式。新材料作文逐渐统一天下,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它融“读”“思”“写”于一炉,更接近语文学习的本真,能比较客观地反映考生的语文素养,这与高考语文命题改革的总体思路较为合拍;第二,它视角多维,立意多向,自由表达的空间比较大,具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和张力,能比较有效地检测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这两种写作的核心能力。

从近五年安徽卷来看,重视哲理思辨是其一贯传统。2009年“弯道超越”,是“弯道”与“直道”、挑战与机遇的辨析。2010年“吴兴杂诗”,是“深”与“浅”、“种菱”“种稻”与“种荷”的辨析。2011年“时间在流逝”,是废时与惜时、生命的长度与宽度的辨析。2012年“梯子横放还是直放”,是提醒警告与消除隐患、说与做、要求别人与要求自己的辨析。2013年萧伯纳的名言,是已然与未然、现实与梦想的辨析。

三种猜想:

既然是猜想,那就胆子大一点,姑妄言之姑妄听。

前五年的安徽卷,除2011年是命题作文外,其他年份均为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有评述性的,有诗歌,有生活故事,有哲理名言,那么2014年安徽卷作文,有没有可能出现图画类或寓言故事类材料?如合肥二模的看图写话题,稍加改造,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题。

近两年的安徽卷作文,在网友评比的“坑爹作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那么,2014年的安徽作文,有没有可能降低审题立意的难度?

安徽卷作文一直刻意回避社会热点,2014年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学生写合时合事的文章?毕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也是作为风向标的高考作文的一大职责?

二、素材积累

学生作文的最大苦恼是无话可写。而临近高考,学生的学习空前紧张,没有时间去搜集素材,丰富自己的库藏,只能是老师出手来帮助学生。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分批次地印发一些作文素材给学生诵读,数量不多。我选择素材的标准是:

1、题材是社会热点;

2、立意是辩证思维;

3、结构是高考模板;

4、语言是论说典范。

这些素材主要来自报刊社论、新闻时评和名家博客。比如说,最近印发的素材中有一篇是《“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原载于217《人民日报》。文章由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了》引申开来,不评说歌曲中反复吟唱的亲情和感恩,而是辩证思考,论述反思精神的必要。结构是材料作文标准的“引—析结”;入题快;主题三个分论点均在一段之首,“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纲举目张;结尾再次点题,照应开头。千字文,短小精悍。我相信,这样的文章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跳动,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思想启迪,还有条分缕析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技巧。

三、训练重点

为适应考场作文的要求,投阅卷老师之所好,我在现阶段的作文训练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审题立意,重视思辨

要想作文得到基准分,审题立意是关键。我们在前期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的类型,抓住关键性的词句来审题立意:

1)寓言性材料,抓住揭示寓意的句子;

2)评述性材料,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

3)事件性材料,抓住表明因果的句子;

4)文学性材料,抓住体现哲理的句子。

但在作文写作实践中,有些学生还是找不到真正切合材料主旨的角度。细细问过后,我发现还是在阅读和理解材料时思考不深入,概念模糊,关系辨析不清。比如这样一道作文题: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0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大多在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粗看材料很简单,关键句子无疑是最后一句话;虽然是选择问,但作者显然更倾向于“行为影响了位置”。一些同学想,不同的舱位、候机区,环境不一样,行为也不一样,于是他们将立意确定为“环境影响人”。孰不知这里的“位置”不仅指所在的地方,更是指职位、社会地位;这里的“行为”也不是偶然性的举动,而是一种习惯。只有厘清了这两个概念,才能准确立意。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结构,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辨析概念,辨明关系。

2、拟定文题,题文一致

题好半篇文,我们同学都想拟出一个新颖的标题,点亮阅卷老师的眼睛;我们老师也指导学生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让文题更精彩。但再好的文题也要和文章内容保持一致,不能题文两张皮。有一次作文,所给的材料是说某女生在考上香港大学后晒出2.41高的考卷,网友们评说不一。一个学生拟题为“那些年我们一起做过的考卷”,由热映电影仿拟而来,非常精彩,但她的文章却是写勤奋出天才,举了不少名人的例子,与文题“回顾自己做卷的经历和感受”完全不符。可惜!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拟题时,一定要强调题文的一致性。

3、开头结尾,点题照应

800字的文章,不容许考生转弯抹角;几十秒的时间,阅卷老师最喜欢一眼见“底”。考场作文让含蓄走开,开头点题,结尾照应,非常重要。至于具体操作,在座各位都是行家里手,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四、训练方式

1、“整”“散”结合

“整”指整篇作文,余下时间不多,除月考外,大概还能写上两三篇,保持语感。“散”是指片段练习,如审题立意、拟写标题、列举提纲、开头结尾等,这样的练习我觉得每周都可穿插进行一两次。

2、说写结合

片段练习中,如审题立意,列举提纲,可以结合所给材料,让学生自己说说,其他同学评议;而拟题,开头结尾等,不动笔,恐怕是不行的。

说写结合,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尝试是合作式口头作文:四个同学为一组,讨论产生话题;分工合作,从不同角度阐述话题;最后以脱稿演讲的方式展示成果。新颖的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兴趣,他们在合作中学习了作文,又锻炼了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

谢谢大家!

   

〔附一〕素材实例

“去哪儿了”是一种反思

近期,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让无数人感怀感动。歌曲让人动容的不仅仅是父母之爱,也是一种对青春的反思,对生活的追问。它让人深思:过去的日子,你是否留下痕迹,留下记忆,留下价值,留下亮点,又抑或是蹉跎复蹉跎,白白走一遭?

“……去哪儿了”之所以走红一时,是因为它成为人们对自身、对家庭、对社会的一种反思。这种反思是对现代文明的呼唤,是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是对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警醒,更是对心灵能够诗意栖息的企盼。古人提醒“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净化自我,利己达人;今人同样应有“去哪儿了”的反思,从而让灵魂纯净,让文明归位,让社会和谐。

多反思“信仰去哪儿了”。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柱稳屋立,柱倒屋塌。追根究底,很多人心无定根,迷失自我,碌碌度日,大都是不知信仰去哪儿了。信仰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信仰的缺失是最危险的缺失。习近平同志说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如果说共产主义、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的信仰,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信仰。追寻信仰,坚守信仰,践行信仰,才能让灵魂和身体合二为一,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多反思“道德去哪儿了”。今年春晚《扶不扶》与其说是一个小品,不如说是对“道德去哪儿了”的一种追问。正是由于一些人道德的丢失,才会有“毒胶囊事件”“小悦悦事件”“扶老人反被讹”等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发生。还是《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说得好:“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人心,才能扶起传统美德,扶起善良国人,扶起大道中国。

多反思“好空气去哪儿了”。“本想过一个风清气朗的春节,没想到整天都生活在雾霾之中”,这恐怕是很多人过年的慨叹。“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好空气去哪儿了?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和手上。少些奢华,不搞铺张浪费;少些攀比,不搞盲目购车;少些以自我为中心,不搞污染环境那些事……也许好空气就会回归。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人们在反思中完善,社会在反思中前行,国家在反思中文明。不要认为,社会的不好是他人造成的,其实“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诚如哲人所说,“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改造者。多反思信任去哪儿了、原则去哪儿了、底线去哪儿了、亲情去哪儿了、乡愁去哪儿了、血性去哪儿了……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中国、温馨中国、现代中国、强大中国,我们所热切盼望的中国梦才能尽快实现。(原载于217《人民日报》,有删节。作者:桑林峰)

 

〔附二〕“合作式口头作文”实例

昆明恐怖事件之反思

【程晨】和大家一样,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只要从忙碌的学习中停下来,我的眼前就会浮现那些血腥的场面,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那些尖利的叫喊和痛苦的呻吟。恐怖,从小说中的描写,从电影中的画面,从似乎遥远的海外,到稍近一点的新疆和西藏,这一次到了四季如春的昆明,以这样一种血淋淋的方式冲击我们的内心。

惊恐,沉痛,愤恨,在宣泄情感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理性的反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惨案发生?我们的政府和民众应该做些什么,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首先,有请周乐同学为大家还原事情的经过。

【周乐】31日晚9点多,昆明站前广场上有许多刚刚乘车归来或即将踏上火车的行人,他们行色匆匆;候车室内,人们打着小盹,也许是在憧憬着2014年的光景: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宁静,祥和。

几个持刀黑衣暴徒的出现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夜色中大砍刀寒光闪闪,手起刀落,鲜血四溅,冰冷的刀刃就那样残忍地切入无辜者的上肢、脖子或者脑袋。300长的血路,29条曾经鲜活的生命,143位伤员。无情的暴徒疯狂砍杀着,一刀一刀,让人心寒,让人愤恨,让人发指,让人不禁要问:这些人的良知到底去哪了?

良知都去哪了?让那早上还精神奕奕出门的孩子,晚上却奄奄一息了;让那中午还谈笑风生的朋友,不久就成了刀下游魂;让那刚和家人通过电话的旅客,转眼就阴阳两隔,天人永别。

良知都去哪了?几分钟的屠杀,几十个家庭破碎,几百个家庭遭受伤痛。

良知都去哪了?心究竟要冷酷到何种程度,才会面对无辜者的哭喊,面对沾满双手的鲜血仍然不知愧疚?这些暴徒还是人吗?

和暴徒讲良知,讲人性,是我们太善良了。这些反社会、反人类的恐怖分子根本没有人性可言!缉拿凶手,抚慰伤痛,除此之外,我们的政府和民众还能做些什么?

【夏晓璇】恐怖分子以无辜民众作为袭击目标,手段极其残忍,可谓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理应全国共讨之,全球共诛之!知名评论员杨锦麟说,昆明事件表明,由新疆分裂势力发动的恐怖袭击更加有组织,有策划,有预谋,他们的袭击对象由政府和警察变成无辜百姓,袭击地域不断向中国腹地扩散,并且由偶发转变为多发和频发。面对可能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动,我们准备好了吗?

如果昆明火车站的监控体系像北京、上海、深圳火车站一样的严密,那统一着装的蒙面暴徒怎么可能从车站广场到售票厅如入无人之境,疯狂砍杀人民群众?

如果我们前期的情报工作更加强一些,能不能把恐怖事件扼杀在萌芽之中?

可惜,再多的如果,也无法挽回那29个无辜的生命,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昆明恐怖袭击事件提醒我们:恐怖主义并不遥远,政府升级安保体系刻不容缓,民众强化安全意识迫不及待!

3·01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开始追问问题的根源,反思极端分子暴力恐怖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曾在新闻媒体上看到过学者叶海林针对这次事件所发表的一些看法。他认为,钱并不能完全解决新疆问题。我们原来的逻辑是把新疆问题看作是一个贫穷落后地区的问题,只要贫穷问题解决,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实际上,我们国家比新疆穷的地方还有,这个逻辑不成立。

所以,配合经济策略,我们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也必须改进,以最大限度地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

这边发动恐怖袭击,那边热比娅遥相呼应,****恐怖主义已经由封闭式的简单暴力,演变为以国外东突势力和其它恐怖主义组织文武搭配的现代恐怖运动。我们的外交也应该主动出击,争取国际舆论乃至情报的支持。毕竟,无差别地袭击平民,任何一个文明国家都不会允许这种做法的存在。

【刘楠】为准备这次演讲,我们上网搜了很多资料,图片很直接,车站里血迹斑斑,行李落了一地。其实,在我的心里,车站一直代表着远方,代表着希望,可现在却成了痛苦的深渊。到底要有怎样冰冷的心,才能举起长刀砍向自己的同胞?那是素不相识、无冤无仇的人啊!他们只是想和往年一样,乘上列车,开始又一段梦想的行程。可是,一切都毁了,在锋利的屠刀下,在尖锐的叫喊声里,在春城“温暖”的夜色中,一切都变了模样!

记得图片里有个女孩,坐在地上,紧紧地拽住医生的手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她脖子上不断涌出的鲜血,而是她惊恐的、无助的眼神。我想穷尽一生中最恶毒的语言来诅咒那些恐怖分子,可是,这又能怎样呢?29个鲜活的生命已经不在,143位伤者的心已千疮百孔。好在所有的恐怖分子都已经捉拿归案,这是对死者家属的交待,也是对亿万国民的交待!但这只是第一步,我希望,我们的民众从中警醒,我们的政府强化安保,这也算是死伤者的鲜血没有白流!

死者长辞,再多的话语都是苍白,此刻,让我们双手合十,静静祈祷:

愿逝者安息,伤者平安,生者坚强!

愿世界有一个安稳的未来!

2试评文学作品阅读考试对语文教学的导向性

李都明(福建363000

文学作品阅读怎么教?这个问题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推开,争论的声音越发强烈。从所浏览的文章来看,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由于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层面较多也较为复杂,既有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矛盾统一,在教学中又加入教师的因素,很多关系实难厘清,讨论恐无尽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学检验的高考的导向作用就尤为重要且无可替代了。

作为命题依据的《高考大纲·语文》涉及到文学作品检测的,包括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能力层级共计9条。从阅读指向上说,理解2条(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以及分析综合的前3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均指向作品(文本)的解读,而分析综合部分的后2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以及鉴赏评价2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分别指向作者和指向读者。指向作品的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感知、把握作品的意思和理解作品的词句、篇章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指向作者的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作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而指向读者的则是要求考生对作品能够有自己的感悟以及情感体验和思考。

作为《考试大纲》的制订者,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应当是最富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应该说,几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在把这些考试要求化为具体试题的过程中,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为考生提供了一份份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以及普适性的试卷,从选文、题型设置、难易度调控等诸多方面也为现行的分省命题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命题经验,甚至可以说,全国高考的命题实践为《教学大纲》乃至《课程标准》的制订,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而更直接的意义,我认为当是积极发挥对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导向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即便以课改前瞻性的视角来看,这些试题依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实际上,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指向作者,着重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以作者的态度来决定作品的思想意义。因为时代的原因,这种解读方式在中国的阅读实践中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由于它忽视作品具体分析,上世纪80年代逐渐被冷淡,代之而起的是指向作品的阅读。这种文本的阅读方式,强调一切解释必须以作品的本身作为依据,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主要以字词句篇的意义理解与训练作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该说,这种阅读方式是比较符合中学阅读教学的实际的,但它在教学中却常常忽视了读者(学生)的阅读个性。因而近年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另一种阅读方式——“指向读者的阅读方式逐渐在语文界产生影响。指向读者的阅读方式强调每一个读者的解读权利。每一位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经历来体验作品的一切的,因而,这种阅读方式也颇受人们的欢迎。但它在课堂实践中显露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有意无意之间无限夸大读者的主观意识,容易掩盖学生文本的阅读水平。因而,最近也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反思并提出了质疑。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注意到,高考在测试中把重点放在文本(作品)的理解上,但也兼顾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和读者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我们认为,这种分值权重的配置,是比较符合中学语文的教学规律的。我们知道,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在内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实际上是一个在背景知识(包括社会经历、艺术经验等)支持下,读者通过自己智力和情感调动,完成由作者提供的文本(作品)转换为生活内容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完成作品的阅读创造。但由于每一位读者的背景知识不同,他对作品所获得的感受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智力。因而,在具体的作品中着重强调学生对词句与篇章的理解应当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基本的环节;背景知识固然能够通过阅读量的积累加以强化,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个体生活以及审美的悟性。可以说,全国高考试题在命题中,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既突出了作品的解读能力,又兼顾到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认知和读者的个性化鉴赏这一层次的。这种指导思想和命题行为既符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又对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重视文本理解,突出作品解读的意义。

尽管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缺乏对文本本身的内容准确感知与把握,其多元的合理性可能就会出现荒谬性,这是几年来一些阅读新试验得出的经验教训。不管解读是一元还是多元,都必须建立在能够把文本符号准确转化生活内容这个平台,这是文学作品阅读的第一层面,也是中学阅读教学的第一个重要工作。我们注意到,全国高考文学阅读试题在这一方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以2006年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Ⅰ)卷为例,试卷以林清玄的散文《阳光的香味》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总分值为22分。第一题(原卷为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更合适;(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本题的分值是4分。主要考查理解和赏析文中重要的词语,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层级,下同)、C级(分析综合层级,下同)。如果没有对文本内容整体意义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一定体验,就难以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想着的含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本题涵盖了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意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分析概括三个考点,同时指向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层面,这与去年全国卷是一致的。第二题(原卷为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本题的分值是6分,主要考查对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概括以及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E级。本题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背景,在理清作者感情倾向和思路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和鉴赏,这有一定的难度。作者在文中所强调的阳光的香味实际上是作者对农村生活以及劳动的一种赞美和向往。解答本题依然离不开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第三题(原卷为16题):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参考答案:(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本题的分值是6分,主要考查重要句子的理解和信息整合,主要指向文本,也有指向读者的成分。能力层级为B级、C级。本题虽然考查文章阅读综合能力,但由于所选文本的情感倾向比较清晰,难度不大。文本理解了,答案也就显现了。第四题(原卷为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参考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本题的分值是6分,主要是考查概括能力,直接指向作品。

除了对作品解读的直接考查,其他试题都从不同层面检测了作品的理解,这是全国卷坚持多年的命题原则。

二、强化整体感知,突出分析概括能力。

整体感知是文学作品阅读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阅读过程不可或缺的一环。缺乏整体感知,就很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感知形象的完整性乃至意境的精妙。同时,就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说,分析概括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在前些年的语文大讨论中,不少论者也常常以学生不会分析作品来说事。分析概括必然涉及到作品的整体感知,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全面。因而,在试题的设置上,高考试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今年的(Ⅰ)卷,每一道试题,不管是重要词句的理解,还是概括鉴赏,都以整体感知为基础,强调考生这方面的能力。而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必须有一个对问题的分析概括的过程,才能得出准确全面的答案。由于上一个问题已作了分析,这里就不再展开。

三、逐步加大鉴赏的考试力度,突出个性化鉴赏。

既然文本的创造始终伴随着读者的背景知识,并且是在它的支持下通过情感与智力所展开的文本解读活动,那么这种创造必然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必然体现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情感就是审美动机的基础,也是文学鉴赏的基因。中学的文学教育本身就担负着提上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责任。因而,在中学文学教育中,鉴赏评价是一个重点,但由于观念和素质的制约,这个层级也是一个难点。唯其如此,在以前的文学作品教学中,这一个环节常常被教师依据《教参》作一个概括所忽略。应当承认,由于评卷的制约,以前全国高考对此关注不够,一个多项选择试题确实很难体现学生作为个体的鉴赏能力。因而在去年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试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以前的选择题全部改为主观题了,而且今年的试题延续了这样的命题思路。这个变化,既承认了阅读鉴赏个体性的存在,又对中学语文教学重视个性化鉴赏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我认为,给予怎么高的评价都不过分。具体的我们仍以全国(Ⅰ)卷为例来说明。试卷的1516题以根据你的体会”“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强调了作者知识背景的参与和情感的调动,显示主观鉴赏的层面。加大鉴赏的考试力度,除了分值的增加,我个人以为,主要的还在于它突出了个性化鉴赏的层面,这是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相对应的。

以上所谈,全国高考文学作品命题的三个突出,也正是中学文学作品教学的主要内容。也还可以这么说,在教学实践中怎么进行文学作品教学,全国高考试题提供了一个线索,一个示例,尽管在教学程序上还保存了很大的空间。此外,我们还看到,受到全国卷的影响,今年各分省市的试卷也以这种思路进行命题,这是令人欣喜的。

如果对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试做一个展望,以我个人之见,高考应当突破文体的限制。长期以来单一地以散文作为语言材料,势必在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产生一些非正面的影响。我们期望,命题专家积极思考,在选材上能够突破禁区,敢于向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延伸和扩展。

(《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