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组 王文政
总会场约请了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本中专家做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学校发展与创新》专题报告;生物学科分会场约请了江苏南通的张卓鹏专家做了《追寻永恒的主题唱响生命的旋律—高三生物复习备考应试策略》专题报告。先将报告内容汇报如下:
一、有效备考的关键
在于缩小两个距离:
1.教与学的距离
2.教与考的距离
研究高考试题
研究《考试说明》
在对学科高考试题的研究上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共性
②近年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试题对比研究——找变化
④课改试题集中研究——找新意、找动态
2014安徽《考试说明》变化:
与2013年《考试说明》相比,2014年《考试说明》考核目标与要求删去了“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
考试范围保持不变,考查的知识内容中,删除了PCR技术的应用,增添了酶活力测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变化的内容均为选修1的知识。
题型示例变化较大。选择题删去的例题内容有:酶的本质与特性、酵母菌的无氧呼吸、DNA半保留复制、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生物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基因工程、内环境中水盐平衡调节、物种引入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等。增加的例题内容有:酶促反应的过程为情境的曲线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细胞分化与细胞癌变,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以构建DNA分子模型为情境考查DNA分子的结构,以突变前后酶活性的比较为情境考查基因表达与基因突变,以诱变育种为情境考查细胞的全能性、基因的分离定律等,以生物相互适应为情境,考查种间关系、自然选择学说和共同进化等,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及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及能量流动的意义。
非选择题中,删去的例题包括: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有关因素、基因分离定律与遗传系谱图、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过程及人脑的高级功能、种间关系、发酵食品加工等。增加的例题有:实验验证GA(赤霉素)处理大麦的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曲线分析,探究植物种子经处理后的发芽率差异,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相关知识,运用系谱图、电泳图等解决基因型推导问题并解释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成因、运用对甲状腺激素的功能的理解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综合运用植物体细胞杂交、PCR技术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运用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与高考等级要求变化有关的生物实验命题解读》
一、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1.实验材料、仪器的选择和处理。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4.例题及分析。
用好题型示例
二、复习策略
1.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
(3)倡导探究性学习;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突出四大能力的考查
(1)理解能力
(2)实验与探究能力
(3)获取信息的能力
(4)综合运用能力
3.梳理核心考点,构建知识网络
抓好抓牢核心知识,注重对教材中的重点概念、原理、知识细节的理解和熟练掌握,加强前后知识的练习和训练,重视知识网络的建构。
例: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
例:复习生命的物质基础时,以“蛋白质”为核心,向以下几个方面发散,前后串联,形成网络:
①基本知识发散 关于蛋白质的基本知识包括: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合成方式、合成场所、肽键、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全部教材所涉及的有关蛋白质的功能)。
②联想发散 蛋白质多样性原因,决定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③推理发散 与蛋白质有关的疾病为什么与DNA(基因)有关,如镰刀型贫血病,白化病(缺少酪氨酸酶);为什么遗传病总是通过蛋白质来体现。如遗传性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蛋白质)合成与分泌不足。
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配套进行小专题训练
4.创设新情境,关注社会热点及本省特色信息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问题,今年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艾滋病、禽流感、诺贝尔奖等,有可能成为高考情境试题的材料来源。情境再新,涉及的知识大多还是学过的。唯有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重视新情境试题的演练,加强获取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如我国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是非法牟取暴利、人为污染、添加泛滥,什么“问题奶粉”、“甲醛保鲜菜”、“地沟油”、“瘦肉精”猪等恶性事件的发生以及违规使用添加物是当前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例:春季干旱
例: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探究囊泡转运机制
(2)探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动态联系
(3)探究与生物大分子运输有关的疾病
(4)探究神经递质释放机制
5.加强实验教学,攻克实验分析
生物实验题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也成为复习与备考的一个重点。
引导学生重视课本实验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的提升。
(1)挖掘课程标准蕴含的实验思想和方法
如:假说-演绎法(四步曲)
类比推理法
同位素标记法
差速离心法
纸层析法
模型建构法
(2)挖掘教材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必修一:
1.细胞学说的建立
2.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3.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4.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
5.酶本质的探索
6.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7.环境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必修二:
1.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2.DNA是遗传物质证据的经典实验
必修三:
1.反射弧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实验
2.促胰液素的发现
3.生长素的发现
4.种群增长的建模方法
(3)强调动手做实验而非背实验
(4)掌握实验的基本原则,形成解题套路
三、高效课堂“四关注”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2.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
3.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
4.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
四、考前辅导
1.目标引领
2.调整生物钟
3.错题归类整理
4.增强识记内容
5.规范答题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