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中学地理组 黄新仁
一、周密部署,加强复习备考的科学性、计划性
(一)、认真研究两纲与教材,分析2013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把握高考命题的趋向,科学地制订备考计划
我们制定高考复习计划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制定复习计划的依据有三个:一是教材,二是两个大纲(教纲和考纲),三是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采用四个“结合”作为备考复习的原则:1、板块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2、知识技巧训练与能力养成相结合;
3、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相结合;
4、应考技能的训练与应考习惯的培养相结合。
(二)、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文综训练质量
文综训练,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一轮复习时,主要把握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进一步拓宽背景知识,适当联系其它两科知识。第二轮、第三轮复习时可进行专题训练和热点问题训练。
(三)、训练考试后的总结
在考海中横渡,也需要不断地辨清与校正航向,这就需要总结。考后总结,就是考海中的指南针,其意义不言而喻。
总结什么?
1、总结考试成绩。要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慧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
2、总结考试得失。
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因此,不能不重视总结。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怎样总结?
首先是按一定的项目分类,然后进行数理统计,找出主要的失分领域。
如可以设立“根本不懂”、“考时忘记了”、“掌握不准确”、“粗心大意”和“审题错误”等项目,对全部失分进行分类,得出失分率,这样就可以大体了解主要的失分因素了。也可设立“人物”、“事件”、“时间”、“地域”、“术语”与“评价”等项目进行分类统计,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男生常常在“时间”领域丢分,女生则常常在“地域”领域丢分。其次是进行深层次分析,看看隐藏在失分表象下面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如“审题错误”是众多同学失分的重要原因,要进一步分析是粗心大意造成的还是时间不够用造成的?是心理紧张造成的还是根本就没有读懂题目造成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思维定势造成的。又如“考时忘记了”也是常见的失分原因。那么,是识记不牢固,还是过于紧张?是过于疲劳(身体不好),还是思维不够敏捷(根本就没有想到)?一般而言,各种具体原因大体都可归入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心理与身体素质和考前准备五个方面。
最后是制订整改措施。没有具体的措施,光说“今后要努力学习”等于不说。在找出找准失分原因的基础上,就可以有针对性抓住主要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此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当然,同样重要的是以后的行动。
二、选择题应试技巧培养策略
近几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中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包括多选题的变形——组合型选择题),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1/4,所以普遍认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比较容易。这种说法虽然说有一定道理,但是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要的不是分数,而是通过分数得到的一个排位,所以没有学过某一学科或知识上漏洞百出的人虽然也能猜得一定分数,但分数决不会太高,排位也一定不会太靠前。也就是说要想高考取得成功,选择题得分必须要高,而选择题(单选题)要想得高分、得满分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一)命题规律
1. 题干围绕一个中心,选项和题干的关系一致。2. 干扰项有效,能反映考生的典型错误。3. 各选项的结构、长度大体一致。4. 正确选项分布均匀。
(二)应试技巧
1.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1) 明确题干要求。?
题干是选择题的主体部分,由提供条件的疑问句或陈述句构成,长短不一,图文并茂。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 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明示条件:题干中附有明确的解题条件。◎暗示条件:多潜隐在题干提供的材料中。
◎限制(或特定)条件:在题干中出现的数量词、方位词或特定名词等,都是解题的限制条件,要特别注意。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4). 分析选项与题干的相关性,选项内容是否完全符合题干要求。? 尤其有的选项本身叙述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对这种选项要特别注意
(三)、选择题的解析举例
1.读文字选择题
对以文字方式设置情景的选择题的解答,第一步,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文字资料、题目和答案,看题目是为了了解所要考核的内容,看答案选项则可以缩小思考范围;第二步,细读题干和选项,根据提干提供的条件,找出提干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排除干扰信息。常见试题中的关键信息有:
①空间特征信息:在哪里?(如:“东”、“ 南”、“ 西”、“ 北”、“上”、“ 下”、“沿海”、“内地”等地理位置)
②属性特征信息:是什么?(如:可再生、非可再生、地带性、非地带性、自然因素、非自然因素等)
③时间特征信息:什么时间?(如:时刻、日、月、年、季节等)
④试题用意信息:考查什么?(如:定性、定量、比较等)
准确找到关键词,就是对试题信息的处理过程:发现、生成、提取有效信息 , 在各有效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与试题用意信息间形成路径→整合信息按设问的指向运用。
2.读表格选择题
地理统计表格是反映地理事物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化处理的一种方式,用表格来说明地理事物的数量特征和相互的数量关系、数量的发展变化等。
3.读图选择题的基本形式
◎各种图形辩析(高考试题为主)
1、横竖坐标图
2、三角形坐标图
3、金字塔图
4、扇形图
5、线状(折线)统计图
6、柱状图形
7、特殊图形 (向频、风玫瑰图等)
◎图表解读方法
◎统计图表判读方法
总之,解答读图类选择题时,一要看清图示,注重图例,理性分析,找出特点规律;二要对各种图示信息,抓特征求同存异,重联系比较分析,善于综合能迁移。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加引导和训练。
三、综合题的应试技巧
在文综的考核目标中,强调对“ 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问答题要求考生通过逻辑严密的综合分析,调动所学知识,用简洁而流畅的科学语言加以表达,在近年高考中,问答题的得分已成为文综成绩提高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问答题的得分率已成为考生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命题规律
1.试题信息的特点
近几年的安徽地理综合题的信息呈现具有以下特点:
⑴.图像信息是地理试题信息的主要载体,以教材之外的图表和处理后的图像为主。
⑵.图像取材于地理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是服务、服从于合理的假设及推理的能力考核目标。
⑶类型多样,创设试题情景,简练并突出主题,便于阅读。
⑷图文、图图组合,使题目信息多样化,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2.综合题涉及的区域:真实的区域、虚拟的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经济区域。
3.根据近年综合题的设问,一般有以下类型:?
⑴. 特征问题;⑵. 成因问题;⑶. 分布规律;⑷. 评价问题;⑸. 判断问题;⑹. 区位问题。
(二)、应试技巧
明确答题方向是解题关键。
如:气候类型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
◎气温高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寒暖流,海陆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地形——地势高低,人——植被破坏和城市热岛。
◎降水多少:风、压——环流形势(西风带、低压带、海风是多雨的),地形——迎风坡与背风坡,洋流——寒暖流,人——对林、草、湖、湿地的破坏与保护。?
如:排除雷同条件,突出主导因素。这也是近几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选择题中、大范围平面图中)地图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纬度因素和风带、气压带、季风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图中(多在非选择题中、小范围平面图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陆热力差异因素和人为因素。
例 1台湾火烧寮成为我国“雨极”的原因。
【答案】 临海空气湿润,水汽丰富;地形抬升致雨;西北来的冬季风经海洋变性,水汽易达到过饱和。
【技巧点拨】 这是小范围局地因素所致。
例2 比较旧金山和洛杉矶的气候特点异同。
【答案】 同:两者均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因为两均处于30°~40°N的大陆西岸。?
异:旧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矶长,年降水量较大;洛杉矶比旧金山高温干旱季节时间长。因为旧金山受西风控制时间长;洛杉矶受副高控制时间长
【技巧点拨】 这是大地理环境因素所致。
如: 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
应锁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气运动原理、季节变化原理——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河水补给原理最为重要,应注意进行逆向推理。?
◎气候的变化、天气的变化:多从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风压流原理)进行分析,用“热(高温) 低(压) 升(气流上升)雨(成云致雨);冷(低温) 高(压) 沉(气流下沉) 晴(干燥晴朗)”进行逻辑分析。
例3 某地云雨多,应扣住“大气运动降温”——气流“升空”或向高纬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干旱少雨,应扣住“大气运动升温”——气流“下沉”或向低纬度流是什么原因?某地“冷”是如何变冷的?“热”是如何变热的?
【技巧点拨】 归纳起来:某地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有:
反气旋控制——晴天多,云量小;地处内陆,热容量小,变温快;天气系统转换等。
◎海上什么时候出行多与风浪有关。?
其逻辑关系为“温差大(如冬季)→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浪大,出行不便”“温差小(如夏季)→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海浪小,出行方便”,回答时倒推。?
如:美英在二战中没有在11月而是选择在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作战的原因。——因6月中高纬间的温差小,气压梯度差异小,风力小,风浪小,可减少渡海作战的非战斗伤亡。
◎河水的补给。对于课文的知识点应知各个典型地区性的主要补给类型,特别是我国各个大区的补给类型。?
先定地区——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纬度带、海陆位置。?
根据材料定补给类型。?
我国东北是春季雪水、夏季雨水补给。?
江南是春雨降水适量、夏季雨水大量补给。?
西北部是夏季高山冰雪水补给。?
华南是春季锋面雨、盛夏台风雨补给。?
地中海气候则是冬雨补给。?
◎季节的演变应注意:6月22日(7月)前后愈往北白昼愈长,
如:评价问题。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
◎ 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
◎ 从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方面综合分析。?
如:推断问题。?
根据材料,审明题义,回归教材,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准确表达。?
如:区位问题。?
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分析从自然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分析。
(三)、根据高考评分标准,还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是防漏答的技巧。回答问题尽量少而精,但如果没有把握,怕遗漏知识点,根据高考评分标准,少答不如多答,将把握性大的要点放在前面,握性不大的放在后面。地理某一题中,与标准答案“冻害”类似的六种答案均可得分,如冬季低温、冬冷、气温日较差长、气温年较差大及暴风雪等,都可以拿到2分。如分析原因(自然与人为)、评价(有利与不利)。
二是模糊的技巧。回答地理简答题要尽可能具体祥细,才能提高得分率,但如果没有把握,可以适当地模糊,如渔场、地震成因分析时。不太肯定答案为“东北”、“西北”,就答“偏北方”,不能肯定是哪两个板块交界处的时候,直接写“板块交界处”,后两种答法都能得分。
三是条理清楚的技巧。在很多地理简答题中,凡出现问“原因”“有时”等问题,回答思路基本上很稳定,大多是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去分析,自然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社会经济(工业、农业、交通、劳动力、科技)等,一个方面答一段,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四是套用课本的技巧。在很多情况下,简答题的答案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情节,这时,要尽量用课本中的话语去回答,得分率往往比较高。如问:我国老工业基地问题?联系课本上“鲁尔区” 套用课本上的几点,基本上就是正确的。
(四)、表达准确
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练、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高考评卷是多写不扣分,但少写绝对得不了高分。在某些时候不妨坚持“三多”,多写、多分点、多用术语。多写,即在审题之后结合题意,把知道的相关东西都搬上去;多分点,显得答题有条理,高考评卷时,教师往往是提纲挈领看分点、看标题。分点明显可避免教师把两点看成一点而造成失分。
(五)、答题规范
“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
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5、明晰思路,规范作答
在做练习或测试,应增强题感,注意审题。审题要看懂题意,看清图表、图例,然后找出题目的关键词,数据及问题涉及的时间、地点、地理背景等,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并要用足,用够题目中地图条件和文字材料、直接条件或隐性条件,把隐性条件转换为直接已知条件,然后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较清晰的思路,对照题目理顺答题要求。
作答时,要注意两点:①条理性和层次性,紧扣试题,要点要全面,层次要分明,逻辑严密,表达完整,尽量达到言简意赅。②规范用语,书写整洁,灵活作答。
四、最后阶段复习策略( 3月底至6月初)
在本阶段主要进行错题整理和知识归纳,回归基础、回归课本。
首先,让学生整理错题,检查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漏洞,错得多的地方要再次回归课本,总结基础知识,复习基本原理。
其次让学生根据以前的错误,总结答题规律和技巧。要求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练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做到答题语言规范、有条理,力求全面、准确;熟题、易题不丢分,难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熟练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变通。
对于积累的知识和题型有一定的归类、总结、提升。
在最后两周的复习阶段主要是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稳定的应试心理和充分的知识准备、高水平的地理能力迎接高考。
总之,高考是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考试,在地理复习中:科学复习,掌握方法,强化训练和提高能力,以积极的心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最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