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语文组储西保老师于
“国培计划2012”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学习中进步,反思中提高
岳西县汤池中学 储西保
我根据学校的安排,于
一、《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的感悟
今天听了上海师大郑桂华教授的讲座——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我感受很深。过去对于现代文阅读,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是散打,现在却有幸能够接受相关的语文教学的先进理论,这使我们如拨开云雾见天日,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因为在教学中我们的思维不仅更加清晰,而且借助相关的理论,使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条不紊的打好组合拳了。
在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如何又快又好的掌握文章主旨,迅速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呢?郑老师交给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如根据莫蒂默·阿德勒的建议,我们可从以下迹象中来找出作者的重要词语:一是作者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明确强调的某些特定词。他或用引号或黑体字等印刷手段为你标出,或明确讨论这个词的多种含义,或多处使用来引起你对它的注意,或给这个词命名的事物下定义来强调这个字。二是作者明确阐明他的基本命题的有特定含义的词。三是每一个知识领域独特的专业词汇。四是作者与其他作者展开争论的某个用语。五是对我们读者来说,在阅读中感到困惑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尽管对作者来说可能并不认为重要。
如弗洛姆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在这里更多的是强调“儿童” 这个词语的含义的。如在《祝福》这篇小说中,鲁迅写道“但是,谈话总是不投机,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这里的“剩”字,很明显的表明我和四叔之间在思想上差距相当大,表明接受新思想的我在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浓重的鲁镇里,我的孤寂、落寞,甚至无奈。又如父爱是有条件的,母爱是无条件的。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父爱”“ 母爱”是有着特定含义的词,它不同于“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懂了这个概念,我们就知道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其实表达不仅仅是“父亲的爱”,而根据弗洛姆的概念,可以理解为“ 母爱”。还有《故乡在远方》中那看似矛盾的词语“我和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残留给我的根性。”这里的“陌生的乡音里”在矛盾中彰显了我与父亲的距离感。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能根据这些做法,不断的尝试,不断地进行阅读,我们对现代文的理解将会深刻得多的。这样在课堂上,我们的底气才会更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高屋建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传授学生以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从事语文教学。
我将会将这些卓有成效的理论运用于我的语文教学中的。我坚信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将会不断地提高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形象,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形象,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在朗读中感悟文本
1、指名学生朗读
2、注音释义,把握文言句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莞尔( )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颜色憔悴 ( )
②是以见放 ( )
③新浴者必振衣( )
④鼓枻而去 ( )
⑤举世皆浊我独清( )
⑥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⑦形容枯槁( )
(3)请同学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①行吟泽畔。(省略句)
②游于江潭。(状语后置句)
③是以见放。(被动句)
④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⑥遂去,不复与言。(省略句))
3、教师范读
4、学生集体朗读
三、在探讨中走进文本
1、本文分为几部分?请归纳每部分含义。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
第二部分:第二、三两段,这是渔父与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3、 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分析中落实翻译)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宁赴湘流。
渔父:水清濯缨,水清濯足。
4、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
明确: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对屈原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他的忧国忧民。
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5、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1)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总结)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2)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四、延伸探究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附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三、量体裁衣,有的放矢
——鲁迅作品该教什么
钱理群教授“强调我们教师要有目的地教学,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决定要讲什么。”他说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因为鲁迅作品很丰富,里面有很多引发出去的议论,经常有很多典故,也有很多幽默的东西、扯开来的东西。要想面面俱到,学生是很难把握的。与其让学生似懂非懂,不如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些恰当的目标,让学生能好好的掌握。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首先要做到“三个吃透——吃透作品、吃透学生、吃透教材”。
下面我就以《祝福》为例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这篇小说中,我们不仅要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作为我们教授小说的抓手,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点、社会阅历等因素来设计一些适中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首先要把祥林嫂定位为一个不幸的人。那么在让学生了解了基本情节之后,可以跟学生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祥林嫂的不幸在哪里?第二个问题,鲁迅怎样写出她的不幸。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读其中一段。如祥林嫂向别人倾诉她的不幸,即讲阿毛故事的时候,周围人的反应那一部分。如果我们抓住关键语言,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关键词——听故事、满足、议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不难理解祥林嫂的不幸,已经成了别人议论的材料,她的不幸成为别人的娱乐故事;听故事的人把祥林嫂的不幸娱乐化了。此时,我们就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就是祥林嫂的最大不幸。讲到这里,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完成,还要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去后思考:在你的周围有没有不幸的人?你了解他们的不幸吗?你怎么看待这些不幸的人?你是漠视他呢,还是也在嘲笑他,也把他的不幸当做娱乐,或者你根本感觉不到有不幸的人?……这样顺势延伸,学生对祥林嫂式的不幸的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如在探讨“我”时,不仅要学生知道,我起到了线索的作用,也要明白“我”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种严于解剖自己,不断的自我反省的特点。对于祥林嫂的死,“我”也不是一点责任都没有的,“我”的模棱两可的回答,在某方面加深了祥林嫂的心理负担,加速了对祥林嫂的精神打击,甚至可以说,“我”是打断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的那个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就不等同于鲁迅自己了。“我”虽然不明白如何救祥林嫂,但我却不同于鲁四老爷、也不同于四婶、更不同于柳妈,我有些觉醒了。
在探讨环境描写上,家家准备过年的福礼,家家如此,年年如此……今年也是如此。“如此”不断的重复,说明了什么?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当时辛亥革命在大城市掀起了巨大的浪潮时,鲁镇这个偏僻的地方,正如一潭死水,春风都会不起半点涟漪,以此突出这个地方封建气息非常浓重,到处一点变化都没有。只有在这种典型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死才会有意义,才会和新思潮形成对比而加强了鲁迅对封建思想、封建迷信、封建家长制的批判。
从文章的结构来看,《祝福》结构虽然用了倒叙手法,却令人产生悬念。文章开头安排的“祝福之时,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一个人带着恐惧而寂寞的死去”这幅悲惨的结局,不仅凸现了祥林嫂“被侮辱”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而且巧妙的吊起来读者的胃口,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要探究鲁迅所描绘的故事之中。虽然学生从意领到神会,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我们心中想着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来设定教学目标,还是能够让他们很快的掌握的。
鲁迅的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之所以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或缺性,不单纯是站在文字艺术的角度来思考的,而是文字的背后蕴含着独特的鲁迅精神和思想。我们这些教师担负着“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的启蒙责任。我们要切记:一切的教学都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思维水准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一定要将博大深邃的鲁迅精神和鲁迅文化与我们的学生的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把握学生的个性,让鲁迅作品成为一盏灯,指引学生乃至我们的前进方向,让学生真真切切的能理解那个时代对下层劳动妇女的摧残与戕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