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 > 教学资源 > 正文

评需切中肯綮,论要入木三分

作者:佚名 时间:2012-11-28 来源:本站原创

——如何写文艺评论

汤池中学  储西保


【题目展示】

写一篇文艺评论,评文艺作品或作家均可。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选取你感兴趣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或作家作为评论对象。题材可以来自图书网络,也可以参观艺术作品展,从中选取素材。2、题目要具体,内容集中于自己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写作前要认真阅读相关著作,进行立论准备和资料准备。3、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4、观察力与想象力并用,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努力把评论写得既深刻又生动。

【写作指津】

文艺评论是研究、探讨文艺问题以及分析、评价作家和作品的论说文体。根据所批评的对象,它可分为作品评论、作家评论、思潮评论、专题评论等。根据体式的不同,它又可分为论文体、对话体、书信体、序跋体、评点体、札记、读后感、座谈要记等。其中以论文体最为常见,所以下面主要就这一文体来谈如何写文艺评论。

要想写好文艺评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研读作家作品。研读的过程既要做到点面结合,还要做到深浅结合。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把握“点”,我们还得在“面”(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上下功夫。为了把作品读得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我们就得多读几遍,否则难以提出真知灼见。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二)要找到切入点。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这告诉我们在评论作家作品时一定要选取“有意义之点”。为此,我们评论时,就该运用好自己的一双慧眼,把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与作品的“有意义之点”融合起来。如傅小平的《百年傅雷,译坛孤鹤》就做得很好。傅雷的命运与其性格、时代因素等密切相关,那就是一个“真”。所以作者说“傅雷处世真,做人真,做学问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这个切入点选择得恰到好处,既新颖别致又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

(三)要严密的论证。文艺评论既可以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也可以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的需要写一篇驳论的评论。但无论选取何种方式评论,都需要评论者有一个鲜明的观点,而且还要找相关的材料围绕观点进行严密地论证。至于论证方法可以用归纳法,也可以用演绎法,抑或是类比法。如傅小平的《百年傅雷,译坛孤鹤》,在提出傅雷一生最大的特点在于一个“真”字后,接着就从“处世”“做人”“做学问”三个角度,搜集典型材料进行详细地论证,从而对傅雷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四)要语言生动精辟。生动的语言能够刺激人们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艺评论的文学性。精辟的语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让人们体会到文艺评论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理论性。如傅小平的《百年傅雷,译坛孤鹤》,就题目而言,“百年傅雷,译坛孤鹤”就运用了比喻,既形象生动,也加深了人们对傅雷的总体印象。又如“翻译批评也跟着成了老虎的屁股,轻易不敢有人去摸了。”这个比喻将“翻译批评”方面存在的问题生动形象的说出来了,同时也表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语言的精辟性在文中四处可见。如“‘文革’刚刚开始,傅雷夫妇就选择了自杀,以死捍卫人格尊严。”语言简洁,态度坚决,显得铿锵有力。

【例文借鉴】

百年傅雷 译坛孤鹤

傅小平

作为翻译家,人们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作为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作为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感动了数百万国内读者。他就是——傅雷。

在傅雷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国作协、文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了纪念座谈会;筹备达两年之久的、最大规模的傅雷纪念展“洁白的丰碑——纪念傅雷百年诞辰”也同期在国家图书馆展出,随后还将陆续在上海、南京、大连等地举办巡展。在隆重纪念傅雷之余,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作为翻译大家,他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在“后傅雷”时代翻译何为?这些无疑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金圣华说,傅雷之所以在翻译上取得重大成就,主要是由于他工作态度审慎严谨,准备功夫充分周详。而深谙父亲性情的傅聪则一语道出了傅雷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终其一生体现了一个“真”字。傅雷处世真,做人真,做学问真;“真”,成就了他,也最终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傅雷处世真。在1956年的“大鸣大放”中,傅雷率真地发表了很多真诚的言论。1958年,傅雷被打成右派,由此,他远在波兰的长子、钢琴家傅聪,背负“叛徒”的罪名,被迫出走英国。尽管经过多次浩劫,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活了下来。但“文革”刚刚开始,傅雷夫妇就选择了自杀,以死捍卫人格尊严。

傅雷做人真。在前辈学人中有口皆碑,一如他吝啬于对人的嘉许。作为一个翻译大家,正是这种品格的照射,使他的译著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回忆傅雷的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用简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个性传神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

傅雷做学问真。他的“真”在翻译问题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他总是对自己的译作一改再改,《高老头》改了三次,《约翰克里斯朵夫》改了两次,这都是大的改动。说到具体的翻译,他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把自己的文稿改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傅雷也不时做翻译批评,并为此得罪他人。在1954年北京召开的一次翻译工作会议上,他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他信手举了许多翻译谬误的例句,没料这份意见书大量印发给与会的翻译者参考,结果触怒了许多人,他们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

尽管傅雷的批评在当时有苛责之嫌,以致不久钱钟书曾为此写信责备他。但身兼翻译和责编的胡小跃说,这种批评精神恰恰是当下翻译界所缺乏的,“就像优秀的文学创作离不开文学批评一样,翻译质量的提高,也需要翻译批评相伴相生。可惜,现在的翻译质量成了麻绳串豆腐,提不起来,翻译批评也跟着成了老虎的屁股,轻易不敢有人去摸了”。

对翻译批评风气的败坏,有网友不禁发出如此慨叹:在文学翻译事业表面上看来如此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多少傅雷式的“真”可以重来?(选自《教师报》,有删节)

【简评】

本文在评论著名翻译家傅雷时,首先采用了排比句式,对傅雷的贡献进行了高度评价,接着在探讨原因的同时,及时地选择了一个小而新颖的切入点(傅雷的“真”)作为观点,然后从“处世”“做人”“做学问”三个角度,搜集典型材料进行详细地论证,真可谓丝丝入扣。语言多用比喻并引用许多名家言论,这样既凸显了语言的生动性,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以说这是一篇典范的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