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艺术走进汤中校园
——岳西县汤池中学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
为更好建设文明校园,弘扬传统文化,落实县政府地方文化进校园的号召,2009年11月24日晚,岳西县文体局王民主副局长一行三人冒着严寒,来到我校,传送高腔文化知识。在一个小时的讲座中,安庆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县高腔艺术研究中心徐仿舜副主任为我校学子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专题讲座。各班级文娱委员、宣传委员、艺术特长生参加听讲。
徐主任谈到,岳西高腔是明代在安徽大地上形成并影响全国的第一代声腔——青阳腔的遗响。传入岳西后,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兴衰史,其戏曲文学、戏曲音乐、表演艺术及其基本活动形式自成体系,被戏曲专家称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
2006年5月岳西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虽然岳西高腔舞台辍演达30余年,但我们对高腔的研究基本没有停止过,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岳西高腔现存剧目,总目达120多种计250余出,基本囊括了岳西高腔自明末传入至今的主要剧目。
艺人们习惯上将高腔分为“喜曲”与“正戏”两大类。喜曲剧目有《天官赐福》、《小赐福》、《八仙庆寿》、《数八仙》、《进宝》、《观音送子》、《报喜》、《五星下界》、《贺店》、《贺新房》、《贺屋》、《闹绣》、《郭子仪上朝》、《坐场》、《九世同居》、《点元》等40余首。所唱均为颂祝、吉庆之词,风格古拙,主要服务于民俗 。正戏有近百种计200余出,是岳西高腔剧目的主流,也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和文化品位。这些剧目源远流长,绝大多数都有着显赫的“身世”。其中有来自《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五大南戏”,以及《金印》、《破窑》、《玉簪》、《投笔》、《桑园》、《赵氏孤儿》等20多部传奇剧。
岳西高腔唱腔主要分为“驻云飞”类、“混江龙”类、“红衲袄”类、“莺集御林春”类、“傍妆台”类、“金钱花”(讲板)类和杂调类共七类。
岳西高腔是单一声腔的剧种,只唱高腔(青阳腔),无其他声腔混杂(外省高腔多与昆腔、弹腔及地方戏声腔混合成为多声腔剧种)。其音乐特征是“唱、帮、打”三要素融为一体,缺一不可。
徐主任也谈到了岳西高腔的现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岳西高腔的理论研究、资料的积累搜集、记录整理和推介出版已取得显著的成果,在外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但是,在岳西境内,岳西高腔却面临失传的危机,城乡演唱者寥寥无几,许多百年历史的高腔班随老艺人的去世而消失。后继乏人是当前最现实、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小时的讲座,同学们听得非常入迷,纷纷表示以后还能听到如此高水平的知识讲座。